国际知名教育学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Thomas S. Popkewitz教授应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全纳教育研究中心邀请,于2025年7月2日下午在文科楼1507会议室作题为“全球知识及其非全球历史条件:当代教育研究中的一些例证”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丹教授主持。
Popkewitz教授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出发,系统解构了全球教育知识生产中的历史性张力。通过批判性分析PISA等国际评估项目,他揭示了标准化知识体系背后潜藏的地缘政治逻辑与文化霸权,指出所谓"全球知识"实质上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地方性知识的普遍化建构。这一理论洞见为理解当代教育改革中的知识政治学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现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讲座吸引了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学者及宁波大学等多所高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在互动环节,与会者就知识生产的权力机制、比较教育研究的认识论转向等议题与Popkewitz教授展开了深入对话。
Popkewitz教授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批判理论视角,通过对教师形象的社会建构、教育知识的全球流动、教师教育中的"实践"意识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主体性重塑四个维度的分析,系统解构了教师教育中的隐性叙事。他指出当代教师教育体系隐含着权力实践逻辑,教师培训往往固守既有范式,缺乏对既有逻辑的批判性反思,而非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人工智能基于历史数据生成的实践建议可能进一步强化这种标准化倾向,加剧教师教育的同质化困境。Popkewitz教授以"好教师/坏教师"的二元叙事为例,揭示这些看似客观的研究成果实则由制度性分类和特定认知框架所建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三个相互作用的机制被形塑:将教师角色纳入预设认知框架的制度性分类体系、通过特定场域界定教师身份的空间定位机制,以及将专业实践知识自然化的历史脉络编织。借助"蛋糕烘焙"的隐喻,Popkewitz教授形象说明历史脉络、制度规范和认知框架如何被精心配比,最终塑造出符合期待的"专业教师"形象。他特别指出,将学习动机等抽象概念简化为举手次数等可测量指标的做法,实际上制造了人为的数据幻象。这种对量化指标的片面强调导致非西方学者和教师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只关注标准化的"好教师"成品,而忽视其背后历史演变、证据选择和社会建构等深层要素,从而掩盖了教育中的权力运作和知识政治。
继而,Popkewitz教授通过对比科学家与教师的培养范式,深刻揭示了当前教师教育体系的根本性缺陷。他指出,科学家培养的核心在于培育"科学思维"——教导学习者以科学家的视角观察世界,自主判断研究价值与方向;而现行的教师培养却异化为"技术规训",将教学简化为执行"每分钟提问次数"等量化指标的操作流程。这种培养模式实质上将教师降格为教学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基于这一批判性分析,Popkewitz教授构建了教师教育改革的三大路径,即提出"不可测量性"教育,重拾教育中难以量化的本质维度,如教育智慧、专业判断力等;其次,倡导"反档案"实践,挑战标准化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性的规训;最后,鼓励技术透明化运动,揭示教育技术应用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这些主张突破了传统教师教育的认识论框架,为构建具有批判性、反思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提供了开创性的理论视角。
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展开了深入对话。针对"人工智能对历史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挑战"这一焦点议题,Popkewitz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思考:首先,研究者需要超越结构化数据的局限,发展关注社会现实建构过程的新型研究方法论;其次,历史研究应发挥其批判性优势,揭示人工智能数据采集与算法设计中的隐性预设与价值偏见;最后,教育研究必须坚守多样性原则,在技术应用中保持批判性思维的空间。
讲座尾声,张丹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不仅拓展了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野,更为批判性地审视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并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向Thomas S. Popkewitz教授发出再次来访的诚挚邀请。本次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为教育研究者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范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