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校庆学术报告回顾|STEM教育对科学兴趣、科学成绩与高阶素养的影响——基于52项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发布日期: 2024-10-12   浏览次数 10



2024年10月9日下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谢晨副教授于文科大楼1513室开展了题为“STEM教育对科学兴趣、科学成绩与高阶素养的影响——基于52项实验研究的元分析”的校庆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邓志伟老师主持。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讲座伊始,谢晨副教授首先从国家教育政策动向着手,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的内容,指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总书记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基础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此外,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讲话中也得到了特别强调。拔尖创新领域的科学工程教育为我国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关、满足科技自主化需求以及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谢晨副教授对涉及创造力、管理思维、学习成绩和兴趣等方面的57篇文献进行元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STEM教育在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成绩和高阶素养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随后,谢晨副教授从STEM对学生兴趣影响的调节效应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教育研究中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学习兴趣提升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影响学习兴趣提升的因素,例如学段和实验持续时间。研究指出,中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实验持续时间较短(7周内)和较长(超过7周)的研究均显示出有效性,且长期实验的效果更为突出,学习兴趣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他强调,STEM教育是要带领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让学生有所收获,而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持续和沉浸,才有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在创造力(等高阶思维)的调节效应分析中,他讨论了STEM教育中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以及教育模式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对学生创造力的调节作用。他还探讨了在不同国家中,如中国和土耳其,这些教育模式实施效果存在差异。

最后,谢晨副教授分析了STEM教育对科学成绩提升的影响,特别是小学和中学阶段。他讨论了科学成绩提升的原因,以及跨学科课程相对于单一科目课程在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学业成绩方面的优势。





交流与互动



在此次讲座中,谢晨副教授与在场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互动。讨论的主题包括STEM课程为何在提升中学生成绩方面不如提升小学生成绩显著,以及STEM教育在提升学生兴趣方面对哪个学段的学生更有效等问题。谢晨副教授对同学们的建议和设想表示了肯定,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讲座总结




主持人邓志伟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首先强调了科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他指出,科学知识的传播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还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其次,科学思维的培养应当得到重视。科学思维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研究证据的重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最后,邓志伟老师强调了培养学生批判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与谢晨副教授的讲座内容相呼应,并进行了拓展。在交流和思想碰撞之后,本次学术讲座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