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人才培养|比较所2篇学位论文获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优秀学位论文

发布日期: 2025-06-28   浏览次数 10

近日,教育学部为荣获2025年度优秀学位论文的毕业生和指导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有2位应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获评优秀。分别是:

论文题目

作者

指导教师

有效失败视角下馆校结合

科学学习活动设计的行动研究

马预龙 硕士

裴新宁 教授

内嵌的张力:

二战后至今日本道德教育论争史研究

吴璇 博士

沈晓敏 教授



01

有效失败视角下馆校结合

科学学习活动设计的行动研究

作者

马预龙硕士

指导老师

裴新宁教授

论文简介


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能串联学校课堂与场馆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成为当前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的价值,尤其是发生于其中的“失败”的学习价值未受到充分重视与开发。

马预龙的研究关注场馆科学教育中频频出现但在以往却常被忽略的“失败”的学习价值。首先,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为什么有效失败理论适用于讨论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并能改善其中失败的学习价值被忽略的情况,进而梳理出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设计的初步策略。而后,根据初步策略,设计“万类霜天竞自由”教学活动方案,在实施中同时开展行动研究。在三轮行动研究中辅以访谈法、观察法、内容分析法等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获取信息,通过所构建的有效失败视角下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的分析框架,对参与活动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进行编码分析,获取研究反馈,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整行动。最后,在行动研究的不断改进中,验证有效失败理论与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互相契合的适用性,提炼、总结与完善有效失败视角下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

通过理论梳理及三轮行动研究,发现有效失败理论确实可以助力发挥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中失败的学习价值。参与活动的学生,在科学实践与参与、科学推理与反思、科学兴趣与认同三个维度,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学习效果,并且场馆中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强调学生“学”的主动建构以及丰富的时空资源,共同支撑了有效失败理论与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的彼此契合。研究从设计准备、实施注意和评价关注三个层面,提出了有效失败视角下馆校结合科学学习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与策略。


02

内嵌的张力:

二战后至今日本道德教育论争史研究

作者

吴璇博士

指导老师

沈晓敏教授

论文简介


道德教育是培育学生价值观的核心环节。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论争。这些论争不仅反映了道德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也揭示了道德教育政策与社会结构的深层关联。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建设有必要关注他国经验。

吴璇博士的学位论文聚焦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论争历史,围绕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为何频繁陷入论争,论争又如何影响道德教育体系建构展开探究。首先从论争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知识社会学、制度变迁及冲突理论,基于对日本道德教育论争分期与分类的梳理,搭建了研究分析框架;随后,系统梳理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在目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方面的重要论争;最终从“张力—性质—动因—影响”四维分析论争的特征与影响。

研究通过对日本道德教育论争群像的贯通式分析, 发现日本道德教育是作为现代日本重建伦理的重要工程而展开的, 这种境遇既形塑着日本道德教育的演进轨迹, 即始终在国家伦理统合与个体道德涵养的张力中震荡; 又成为其在国家政策、 社会思潮及国际影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演变逻辑。此外,研究还以动态视角揭示了论争中政界、学界、财界、教师、家长、媒体及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博弈,是道德教育政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进而体现出日本道德教育论争如何为社会、政治框架所嵌套。

基于上述研究,吴璇博士指出:道德教育论争有助于校准前进方向、解构痛点难点,也具有推动制度革新的潜力。面对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复杂挑战,我国同样可以激活本土道德争鸣传统,构建更具公共理性、理论深度和实践导向的道德教育体系。

排版:孙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