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是培育学生价值观的核心环节。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论争。这些论争不仅反映了道德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也揭示了道德教育政策与社会结构的深层关联。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建设有必要关注他国经验。
吴璇博士的学位论文聚焦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论争历史,围绕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为何频繁陷入论争,论争又如何影响道德教育体系建构展开探究。首先从论争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知识社会学、制度变迁及冲突理论,基于对日本道德教育论争分期与分类的梳理,搭建了研究分析框架;随后,系统梳理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在目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方面的重要论争;最终从“张力—性质—动因—影响”四维分析论争的特征与影响。
研究通过对日本道德教育论争群像的贯通式分析, 发现日本道德教育是作为现代日本重建伦理的重要工程而展开的, 这种境遇既形塑着日本道德教育的演进轨迹, 即始终在国家伦理统合与个体道德涵养的张力中震荡; 又成为其在国家政策、 社会思潮及国际影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演变逻辑。此外,研究还以动态视角揭示了论争中政界、学界、财界、教师、家长、媒体及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博弈,是道德教育政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进而体现出日本道德教育论争如何为社会、政治框架所嵌套。
基于上述研究,吴璇博士指出:道德教育论争有助于校准前进方向、解构痛点难点,也具有推动制度革新的潜力。面对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复杂挑战,我国同样可以激活本土道德争鸣传统,构建更具公共理性、理论深度和实践导向的道德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