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当前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本书通过具体案例考察美国公众如何借助公共领域在奥巴马时期针对标准化教育改革进行批判,并对教育改革产生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反思,对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给予必要的启示。本书将具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美国公众是如何针对标准化教育改革进行批判的?
第二,美国公众的批判是如何影响标准化教育改革进程的?
第三,如何解释美国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可能性? 这对我国推进和实现公众参与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培养21世纪能力,成为各国教师发展政策的重点。本书立足于国际比较和实地调研,呈现城镇化背景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质量标准。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澄清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结构,选取城镇化进程、内涵、动力机制不同的四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澄清实践层面不同国家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趋势,以此提炼城镇化背景下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及突破之策。其次,描述我国不同类型城市的(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教育现状,以“教师提升”为核心,构建课堂、学校、区域三个层次的教育质量行为标准。最后,呈现城镇化背景下教师当前发展的形势、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对政策和实践的改革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也许不是“万能药”,但它们可以将讨论重新聚焦于对我们的孩子真正重要的学习结果——无论是今天的学生还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都将在21世纪70 年代退休。这种重新聚焦要求我们在当下决定我们想要且需要学生在未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什么,它要求我们找到新的方法来识别这些变化将在什么时候发生,并开发新的策略和量规来取得这些结果。
阅读本书,你将与正在使用这些策略的教师相遇,并看到他们采取行动的案例。总体上,本书是关于教师与学生的,也是关于教与学的。它更多地关注日常的课堂评价,而不是大规模测评。教育理论和策略将不断发展,以确保所有学习者都能成为具备21世纪能力的公民。世界在继续变化,总会有不平衡,正是这种不平衡导致了转变。尽管情况很复杂,我们仍可以采取一些清晰的步骤来引导这些转变。
本书一方面考察了国际STEM教育的最新研究进展,关注人才成长路径的纵向研究、管道理论和途径组合理论的发展,并进行了多元学习环境的分析架构;另一方面,实证调查了STEM课堂学习环境和非正式学习环境,开展了STEM学习环境的国际比较,剖析了中美STEM课程案例的差异,为我国中小学STEM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道德教育思想的问题史著作,两个问题域上展开这部问题史的:一个问题域是教育、道德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区别和关联问题;另一个问题域是对各种事实关系的消极规定与积极规定之间的区别和关联问题。在德国教育学中,存在教育( Erziehung)和教化( Bildung)的区别。尤其是当教育和教化并论的时候,二者对应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教育这个概念着眼于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教育行动和影响,而教化这个概念着眼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世界)的相互作用,在教化过程中,学习者和所面对的世界都在发生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行动的目的在于开启和推动学习者的教化过程。书中所论的内容既涉及数育行动,又涉及教化过程。可以说,在本书展示的问题史中,也贯穿着第三个问题城:教育和教化相互作用的问题。上述各种问题域不是平行的线索,不是可以割裂开来考察的,而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
本书旨在构建理论-设计-实践三个层面内在一致、相互融通和促进的教学变革方案,在理论层面的分析可以为读者提供学术的前沿信息与理论视角,在设计层面的探索可以为读者提供实践变革的参考模式和策略,在实践层面的研究可以为读者提供课堂教学变革的具体方法和案例。
核心素养在美国被称作21世纪能力。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美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著作,内容覆盖了美国21世纪能力教育改革的背景、课程、教学、评价、实施、争论、历史考察,并以此阐明了对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