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际合作

彭正梅教授带队赴德参加第四届“中德教学论对话”

发布日期: 2018-06-05   浏览次数 192

2018529日至61,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奥登堡大学和基尔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德教学论对话”Sino-German Didactics Dialogue on Conference在德国基尔市举行。德国莱布尼茨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Mathematics EducationIPN)和石荷州学校质量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for Quality Development at SchoolsSchleswig-HolsteinIQSH)作为活动承办单位,安排了学校参观、主旨演讲、平行分会场及博士生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师生代表团一行9人,以及其他来自中国、德国、瑞士、芬兰、新加坡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博士生参与了此次对话。对话会开幕式由奥登堡大学希尔伯特·尔(Hilbert Meyer)教授和芭芭拉·莫什纳尔(Barbara Moschner)教授主持,IPN科学管理部主任奥拉夫·勒(Olaf Köller)教授、德国石荷州文教部部长卡琳·里恩(Karin Prien)女士、IQSH主任托马斯(Thomas Riecke-Baulecke)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和德国基尔大学副校长帕西曼(Ilka Parchmann)女士先后致辞。

本届对话会聚焦普通教学论、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实证研究三大主题,涉及教育实证研究、教育的历史基础和实质进展、中德学科教学研究、早期儿童和学科教学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普通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导向的教育和方法论八个话题。与会学者和博士生就上述话题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讲演和讨论。


 

彭正梅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如何从教育上应对全球化世界的挑战:2001年以来中国全球学习的考察的主旨演讲。彭教授从全球经济竞争、文化身份、反思和重塑本土文化自信、全球公民教育等方面对2001年以来中国的全球学习(Globallearning)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彭教授指出,儒家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从自我做起,建构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和更加温情的全球共同体,实现康德所说的“永久和平”。他联系儒家、底特利希·纳(Dietrich Benner)和克拉夫基(Wolfgang Klafki)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提出,要达到这种全球共同体,教育需要致力于培养自决能力、共决能力和团结能力,而且,就教学而言,范例的教学论、批判建构的教学论是21世纪建设全球共同体所需要的教学论。与会学者对中国全球学习问题深感兴趣,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与会学者与彭教授就此话题进行了互动和讨论,反响热烈。

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苏珊娜·雷迪格尔(Susanne Prediger)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邓宗怡教授、瑞士苏黎世大学安娜-卡塔琳娜·普雷托里乌斯(Anna-Katharina Praetorius)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学科课堂中培养语言学习者——不同研究方法和结果”、“教学论和/或课程——德国和美国对中国教学论的影响”、“教学质量——国际比较的视角”的主旨演讲。彭正梅教授、迈尔教授和科勒教授对这三个主旨演讲做了点评,并对德国的“教化”概念及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副所长邓志伟副教授、沈章明副教授、沈伟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当代个性化教学新趋势”、“中西核心素养比较”、“教师轮岗背景下的集体备课”的分会场演讲。

闭幕会上,彭正梅教授和科勒教授分别对此次对话会进行了总结。此次对话会深入探讨了中德双方共同关注的教学论、中德教育比较、高阶思维技能、教育实证研究等话题,加深了与会学者对中德教学论的理解,开拓了未来合作领域。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教学论研究需要不同范式,就目前而言,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另外,经过友好磋商,合办方决定,第五届“中德教学论对话”将在中国安徽师范大学举办,对话主题为“通过实证研究,改善教学和学习”。


 

“中德教学论对话”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和德国奥登堡大学共同发起并主办,目前已经连续举办四届,为我国教育学界了解、研究德国教育搭建了平台,也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对世界讲述中国教育故事拓展了渠道;同时,大大促进了中德教育比较特别是中德教学论研究,加强了两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通过发起并主办“中德教学论对话”,整合了所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提升了本所同仁的团队意识和研究力量,突出了本所在德国教育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

 


 

(撰稿人: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