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讲座内容概览 | 中国本土教育概念—兴发教学

发布日期: 2017-04-25   浏览次数 544

 42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以“兴发”为主题的丽娃中西教育讲会(第三讲)在文科大楼1513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有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以及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彭正梅教授,三位老师分别从诗经、道家、儒家的视角对“兴发”进行解读并将其与“学”相联系来论述“兴发”之于教育的意义。

讲座伴以古风音乐开始,彭老师首先对刘铁芳老师的学术经历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刘铁芳老师的远道而来致以学术意味的感谢;其次提及本次讲会的由来,这是三位老师的一场“友约”,更是一场“学约”。简洁的开场以后大家便跟随老师一起进入这场听觉和思想的盛宴。 

刘铁芳老师以《兴发:打开个体成人的基础性境遇》为主题,从感情和审美的角度为我们娓娓道来。“兴”,最初是《诗经》创作的一种修辞方法。刘铁芳老师以《诗经》为端,和我们谈起了打开中国诗歌、文学、文化第一篇的关雎,提出我们对关雎中运用的“兴”不能仅从诗歌技艺的角度去把握,而是更要把它置于广泛的教育情境中去思考。“兴”应当是在面向自然的开放中唤起个体;应当是在顺应时令的规定性之中打开身心;更应当是在节制与历练中对美和善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求的是美,是节制,是安身立命,是成人,更是德性。教育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大学问”,是“生命”、是“情感”、是“兴发”。


 刘良华老师以《《庄子》的兴发教学范例》为主题,从礼乐教学、学而思、尊德性道问学三个角度分析了儒家的兴发教学案例;从儒家摆脱对物的依赖与道家摆脱对人的依赖这一历程中格物到致知到自然、理本体到情本体再到自然之理本体、礼教到诗礼乐再到从容生活的转变,来分析《庄子》的兴发教学范例,并辅以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抱瓮灌园为佐证。当然对于这几个故事的解读刘老师也留给了很多空间以促我们自己去“兴发”。教育和教学要让学生从整体学习与从做中学轻松自如、自我喜欢。

彭正梅老师则是从“儒家学习即为己之学”、 “兴、礼(知)、乐”、“感兴的基本特征和案例”、“感兴如何产生”四个方面论述了《学习源于感兴:论被遗忘的儒家学习哲学》这一主题,首先认为:人不是机械的学习,不是为了别人学习,而应是终身性的学习。不仅仅是儿童,成人亦是如此,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都是学习和实践互动的过程,君子的学习必须是终身性的;其次提出,人很容易沉睡,而“感兴”就是让心灵,让心动;然后说明“感兴”是非连续性的学习,但又是积累性的,我们要从人类学的领域,去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与学习,去感悟“感兴”如何产生;最后提出,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要增强自身的敏感性与灵敏性,去点点滴滴又猝不及防地“感兴”。

最后,老师和学生们也就《诗经》的读法,“悟道”与“兴发”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暮春时节,丽娃河畔,让我们带着对这场“兴发”讲会的感悟,走上我们人生与学术的“感兴”之路。                                                                                                                                 

撰稿人: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