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精彩回眸|“多元视角下的IB课程对话”研讨会(二)

发布日期: 2017-03-31   浏览次数 384

2017314日,在我校逸夫楼三楼多功能厅,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哲学系、对外汉语学院、数学系、联合主办的“多元视角下的IB课程对话”研讨会继续进行。上午场的讨论会由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刘萍副处长主持。

首先,华东康桥国际学校IB办公室主任Kate Lin博士就关于IBDP的评价理论与实践过程做了报告,从IB目标的文本中确定IB课程评价的六个目标:支持课程目标、高阶思维技能、国际和跨文化的维度、评价任务和评价工具的范围、评价结果信度和专业判断的作用,接着对每个目标结合IBO的相关研究、实际评价流程分别做出详实的介绍,最后提出IBDP评价的意义在于使其成为作为未来学习的基础。

Δ华东康桥国际学校IB办公室主任Kate Lin博士

日本目白大学黄丹青副教授从IB的起源着手,介绍了与IB有关的升学制度改革以及IB进入日本大学招生体制的现状:日本大学在入学选拔时允许利用国际文凭资格及其成绩,到2016年8月已有33所日本公立和私立学校接受IB学生。接着,她详细讲解了筑波大学、庆应大学等学校IB特招生考试制度,细致阐述了日本IB学校发展情况和日本政府推动IB在日本本土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Δ日本目白大学黄丹青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郁峰博士从柏拉图的知识概念出发,说明了TOK的哲学理念和课程内容,以及与IBDP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介绍了TOK课程在华东师大附属双语学校中的实践经验。TOK是关于知识的元认知,即知识问题,包括知识的含义、争论和议题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批判思维。郁峰博士指出这与中国古代孔子“知之为知之,不不知为不不知,是知也”的观念存在一致性。

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峰博士

下午场的讨论会由教育部发展中心熊建辉副研究员主持。

日本青山大学大和洋子博士通过考察不同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IBDP教育和东亚地区的学习现场,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IB教育与东亚传统教育理念的差异会引起教学差异的论断,并以生物课程作为例证。她介绍了香港统一考试(HKDSE)、IBDP, A-Levels和AP考试的分数对照制度,解析了香港导入IBDP的原因,认为重视自主思考型学习方式的学生更适合IBDP课程。

Δ青山大学大和洋子博士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刘德恩副教授从IB教师招聘要求出发,提出影响IB教师关键因素模型,比较了我国教师与IB教师之间在角色、主要任务、技能、关键业绩指标上的差异,指出中国教师在教授IB课程上具有的挑战、优势、以及潜在优势,认为在IB教师的教育和发展需要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方式,通过行动研究,与其他IB教师一同科学探究IB课程教学。

 Δ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刘德恩副教授

数学系的汪志鸣教授介绍了IBDP的数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数学教学实践的目标和教学计划,指出我国IB数学教师的培养需要提升英语技能,特别是英语写作技能,还需要将IB哲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又从比较IB学生和我国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差异,认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术写作,IB学生相比在概率数学知识部分等方面存在欠缺。

Δ数学系汪志鸣教授

会议最后,彭正梅教授指出我国教育与IB课程的互动中,会带来新的活力,需要政府、高校与学校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促进国际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并请与会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提出自己最关注的问题。赵健处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我国的基础教育研究者要立足于中国教育者的视角,将IB课程中的教育理念融合到本土实践中去。

Δ会议现场

本次研讨会为中日学者之间、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基础教育实践者之间、跨专业学者之间和师生之间搭建了对话和交流平台,开拓了IB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育视野,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国际教育研究的进展。

 

 

供稿人:杨睿

编辑:计莹斐、郭悦娇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