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讲座内容概览 | 中国走向内在:王阳明教育思想

发布日期: 2017-03-29   浏览次数 215

    3月25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丽娃中西教育讲会(第二讲)即“中国走向内在:王阳明教育思想”的讲座在文科大楼1513室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由周勇、李林和沈章明三位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并由方旭东、刘良华和彭正梅三位老师进行点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邓志伟老师担任此次讲座的主持人。


    周勇老师将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置于整个明代的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的演变进程中加以考察。他从皇权专制的体制、腐败的政风与奢侈的社会风情以及理学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明代的士风危机及师道尊严的危机。在此基础上突出了王阳明的“英雄豪杰”式的气息以及他在教育制度上的创新。最后,周勇老师认为如今我们在面对明星及超级富二代等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王阳明式的英雄教师的出现。


    李林老师则对王阳明先生的《大学古本序》进行了诠释,从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功业入手,比较了戴圣的《小戴礼记·大学》、朱熹的《四疏章句集注》和王阳明的《大学古本》,详细阐明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间的关系,最后,对阳明学的坐标定位及宋明学术异同之关节进行了总结,并号召现代的学者“重归本旨”。


    沈章明老师围绕“王阳明‘格’的为什么是竹子?”、“王阳明‘格’掉了什么?”以及“王阳明‘胸有成竹’吗?”这三个问题展开了论述。沈老师以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进行导入,首先论述了王阳明以竹子为对象进行“格物致知”的原因。其次,他认为,王阳明实际上重新定义了“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王阳明抛弃了竹子的文化意蕴并否定了朱熹的“即物穷理”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他从“反对定理”,“主张心外无物”及“定理与多样化”这三个层面对“王阳明‘胸有成竹’吗?”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并以“一日不可无此君”为主题进行了总结。


    作为点评人,方旭东老师从“王守仁平定叛乱后被冷落“等方面对讲会内容进行了补充及论述,指出王阳明所谓“豪杰”,是一种狂者之气象,是一种人格独立之典范,呼吁现场学生需身怀“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志,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刘良华老师则从“豪杰为什么活得不长寿”以及“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究竟有什么显著的差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质疑,引起了师生们的思考与讨论,犀利地表明现代的“王阳明”太多,“朱熹”太少,号召学生学习朱熹的笨功夫。最后,彭正梅老师以“有气象、有诚心、有趣味”为核心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希望在场的学生与嘉宾以多种方式和世界进行互动,加强合作协商,忌以我度人,并表达了对举办第三场中西教育讲会的期待。
    在此次讲会上,方旭东老师正式受聘成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


    整场讲座气氛融洽,学术氛围浓厚。参与此次讲座的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阐释,在场的学生表示受益匪浅。而点评环节各位教授之间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更是为在场的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思考的方向和基础。本次讲座带领大家重新思考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鼓励在场学生继续深入领悟我国古代教育者的思想内涵,充分呼应了“中国走向内在”这一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