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第三届中德教学论对话暨系列学术交流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 2016-11-06   浏览次数 186

          

由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举办的第三届中德教学论对话暨系列学术交流,于20161012-16日举行。来自德国多所大学与来自我校、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育学者30余人,就教学论的理论发展和中德及全球的教育实践展开多层次的研讨。

点击查看原图

   在12-13日的教学论对话中,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邓宗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但武刚教授、陈佑清教授,我校教育学部邓志伟、郑太年、沈伟、程亮、董轩等,与德国洪堡大学Dietrich Benner教授、Malte Brinkmann教授、奥登堡大学Hilbert Meyer教授、Barbara Moschner汉堡大学Meinert Meyer教授、德国教育研究中心的Anna-Katharina Praetorius教授等一起,就中德两国教学论的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发展动态、研究方法,以及中德两国及全球的教学实践变革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展示了各自在不同领域研究的新近成果,探索了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研究前景和合作途径。对话特别审视了德国普通教学论传统的发展成就、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当前研究方法的多元发展、教学实践变革的现实挑战等主题,与会学者在呈现各自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不断深入探讨如何推动教学论的理论创新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变革。

点击查看原图德国Meyer教授

点击查看原图杨晓微教授

点击查看原图彭正梅教授

1013日下午教育学部举行了教育学科发展咨询会,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咨询会上介绍了教育学部的整体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特别提出强化实证研究、提升科研水平的发展战略,并重点就此征询与会教育学者的意见。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教授主持咨询会,来自德国、新加坡和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教育学者分别就实证研究在德国和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教育研究方法的争论与当前趋势、教育研究的国际化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畅议如何提升我校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扩大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更好地推进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变革。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在学术交流期间举办了两次专题工作坊。Malte Brinkmann教授、Severin Sales Rödel教授组织了“教学中的视频分析”的工作坊,系统介绍了其现象学视角的视频分析的理论基础、目标和方法、数据收集的方式、视频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我校肖思汉、董轩、陈红燕在工作坊上呈现了其不同方法取向的视频分析,李政涛、郑太年等一起参加了交流讨论。来自石勒苏益格-赫尔斯泰因联邦州学校质量研究院(IQSH)的Thomas Riecke-Baulecke博士组织了“国际硕士学位学校管理的视角”工作坊,分享了国际硕士学位学校管理的视角下德国高等教育的相关信息。彭正梅教授与Hilbert Meyer教授等参与研讨,并探讨了共同培养学校管理国际硕士的可能。

学术交流会期间还举办了四场学术报告,德国奥登堡大学Hilbert Meyer教授以《激发学生的教学方法——讲授和反思练习》为题,探讨了激发学生的教学方法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操作方案; 德国教育研究中心的Anna-Katharina Praetorius教授在题为“中国和德国教与学的异同”的报告中分享了中西、中德教学比较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未来教学变革的趋势,并结合其研究分析了国际比较研究的意义;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在题为“基于比较教育学思维的中国教育学反思”的报告中,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学科优势和学科思维,详细阐述了欧陆教学论和英美课程论的理论差异,以此为基础提出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汉堡大学Meinert Meyer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德国教学论传统回顾:经典模型和当代发展》,概要介绍了德国普通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成就,探索新近及未来的发展动向。

学术交流会结束后,德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洪堡大学Dietrich Benner教授为我校师生奉上了《教育·道德·政治》的系列讲座,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古埃及的《亡灵书》及希腊三杰、卢梭、康德、杜威等教育思想史上最为耀眼的思想家的观念,呈现不同时代对于教育、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思考结果。

点击查看原图本纳教授

中德教学论对话是我校教育学部和德国多所教育研究重镇深入合作和交流的平台,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我校和德国奥登堡大学举行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德教学论对话暨学术交流,这些活动同李其龙、李政涛、彭正梅等学者对于德国教育的研究一起,推动了我国学界对于德国教育理论——特别是普通教学论——的探索,也为德国学者研究和吸收我国教育传统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这一对话平台的参加范围逐步扩大,正在两国的教育研究界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对话各方初步商定于2018年上半年在德国举办第四届中德教学论对话暨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