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中德教学论对话之二

发布日期: 2016-10-17   浏览次数 78

  1013日上午在中北三馆301会议室,中德学术交流第二天活动如期举行。安娜-卡塔琳娜•普雷托里乌斯教授,丁邦平教授,邓宗怡教授,陈佑清教授,董轩副教授,郑太年副教授依次给大家作报告。

塔琳娜·普雷托里乌斯教授(Prof. Anna-Katharina Praetorius)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和德国教与学的异同》,在她认为,中国和德国教育的不同是德国注重思维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中国的是以道德为导向的教育,功能是让学生完善自己。她特别提到在PISA的测试中,不同的原因对成绩的影响,比如教师指导的不同作用,学生学习信念的不同。

丁邦平教授从《“教学论”到“课程论和教学论”:对汉化教学理论作为中国大陆教师教育主题的反思》的报告题目出发,梳理了中国教学论的发展,指出在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解和误读。

邓宗怡教授分享了报告:《课程理论和教学论相结合——中国教学论的旧传统和新方法》,对教育学领域中著名的“钟王之争”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传统的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之处,倡议重建新时期的教育学理论。

陈佑清的《中国学习中心课堂的构建》关注的是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有教育学大家叶澜教授等的教育改革,关注的是教育学实践领域的突破。

董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少林武术学生的主体化与话语实践 》的讲座让我们了解到在河南登封市存在的特殊教育形式——武术教育。孩子们经历的是受苦教育,他们坚信艰苦的教学是通往成功之路。

郑太年《看似学生中心实则教师中心的教学:基于课堂视频分析的研究》的报告从假设入手,即学生是否转向了自由自主的学习。通过对课堂视频的编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目前还是处在教师为中心。

上午的时间短暂而充实,各位专家学者分享自己研究领域的心得时也收到了在座的同仁们的积极反馈,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大家都希望这样的机会越多越好!

 

 撰稿:朱锐锐  

编辑:张希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