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中德教学论对话之三

发布日期: 2016-10-17   浏览次数 85

  101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德教学论对话暨学术交流之教育学部与教育学科发展咨询研讨会在田家炳楼1012室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教授担任会议主持,教育学部的其他教授学者与德国洪堡大学底特里希·本纳(Dietrich Benner)教授、奥登堡大学希尔伯特·迈尔(Hilbert Meyer)教授带领的德国学者团队积极参与了此次研讨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在中国推动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型,并实现与理论研究的整合融通?李政涛教授指出目前中国的成果大多是思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数量较少,我们急需推动实证研究的范式转型,而德国已经经历了这样的范式转型,我们特别希望了解德国的经验,从而推动本国的研究范式转型。

Benner教授首先发言阐释德国教育学界所发生的五个教育学的研究转向,梳理了德国的研究范式流派演变的历史,Benner教授他指出目前德国的研究现状与中国相反,德国更多的关注实证研究反而在理论研究方面力量不足。Benner教授指出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两种视角是相互联结的,经验研究必须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也需要照看经验研究。而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它们两者是相互联结、相互补充的。

而在中国具体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学研究时,Meyer建议中国的改革不要大刀阔斧,要小心谨慎一点,处理好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他指出教学论也分三个层次,纯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教育的实证研究比较困难,但是学校教育又必须得到指导,他强调要做好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他提出在这点上他十分欣赏叶澜教授。

与会的德国学者强调中国的理论研究应该注意更加贴合全球化的趋势,在发展实证研究的同时注意保持好理论研究的传统。也有中国学者指出要实证研究必须要有目标非常清楚的理论导向,从而事半功倍,真正对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袁振国教授也强调实证不是方法,而是一种导向,思想性的东西是指引方向的,实证是把握尺度的,教育实践需要实证作为尺度上的参照。

研讨会议结合中德教育实践,深入探讨了实证研究的内涵价值类型层次的问题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范式问题,特别是与其他方法的关联融通转化的问题。本次会议体现了中德教育教学论方法论的深入交流,双方还表达了进行第四次中德教育对话的美好愿望,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朱珠

修改:朱锐锐

编辑:张希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