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在中北三馆301会议室,中德学术交流开幕式过后,德国汉堡大学迈纳特·迈尔教授 (MeinertMeyer)、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德国洪堡大学知名教育学家底特里希·本纳教授(Dietrich Benner)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教育学系黄忠敬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依次在大会上发表演讲。
迈纳特·迈尔教授的演讲题为——教育经历研究视角下的教学论,他通过对德国的教学论历史的回溯,结合孔子的思想,阐述了教学论必须与时俱进,顺利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从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教学论的进一步发展。

杨小微教授也采用历史回溯的方式,反思中国教学实验的起落,以此为契机回归理性,探讨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的教学实验,推动教育界实证研究的发展。
底特里希·本纳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论教育学语境中的承认与权力”的演讲,他指出在教育学和教育科学中,在谈论权力问题和承认问题时经常脱离教育行动理论,而在教育行动理论中,有关承认问题的讨论也没有联系其权力视角。本纳教授通过呈现十三个论题来探讨教育学语境中承认和权力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教育学的承认和权力之间的各种关系,他指出这些关系在现代教育行动模式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它们还可能对教育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黄忠敬教授立足于自己在上海农民工子弟小学的考察,为大家做了“上海农民工子弟学校中教师职业发展”的讲座报告。黄忠敬教授的研究采用了混合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国的相关政策与国际,强调建设儿童友好学校的必要性,寻求教师职业的发展与学生素质的提高。
彭正梅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审美唤醒和教化:关于孔子和海德格尔的比较研究”的演讲。彭正梅教授以林语堂和蔡元培的名言开头,援引孔夫子与王夫之的名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诗的崇尚、艺术教育的重视,具体阐释诗歌对于道德的熏陶功能、人性的唤醒功能。对比而言,海德格尔则强调教化,寻求和成为自己,突出审美教育的教化,强调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本次会议内容充实而有深度,是中德教学论思想与理性智慧的碰撞的一次盛会。中德师生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会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感叹收获良多!
撰稿:朱珠
修改:朱锐锐
编辑:张希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