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邀请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Higher Education执行主编Simon Marginson教授,于文科大楼1513开展了题为“高等教育中的全球关系:西方“国际化”的地缘政治分析”的学术讲座,本讲座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张丹副教授主持,与谈人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
Simon Marginson教授首先从全球背景、各个行动者、结构等方面入手,讲述了全球空间创造和共同利益的理论基础,深入回顾了从殖民化到多极化的世界发展历史,并提及了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化的局限性。
随后,Simon教授批判性地回顾了自1993年以来由Jane Knight及其同事提出的“国际化”标准定义。这一定义被广泛应用于全球高等教育政策和实践中,但被认为具有西方霸权特征,固化了以国家为中心的视角,忽略了全球利益。Simon教授指出,这一标准定义基于“全球化”(负面)和“国际化”(正面)的二元对立,这种方法强化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方法,忽视了全球利益,特别是那些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此外,这一定义强调了非关系性,主要关注自我特征——个人、机构、国家,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这进一步固化了欧美在高等教育中的地缘政治霸权。
通过对英国三所大学的大学领导、教师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的37次半结构化访谈,Simon教授发现,英国的教育从业者普遍以英国为中心的术语理解跨境高等教育,认为英国大学优越,可以随意干预其他国家,并认为英国机构的全球行动是积极的。大多数受访者对国际化持积极态度,但对其全球公共利益的理解有限,仅少数人意识到国际化应该考虑多样的全球视角。这种以英国为中心的视角使得跨境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平性受到质疑,进一步强调了重新定义国际化的重要性。
Simon教授指出,随着西方主导地位的逐渐衰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极化的高等教育环境,多个国家(如印度、伊朗、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正在崛起。他强调,在这个新的全球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政策需要更加包容,须兼顾到所有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局限于少数西方国家的视角。重新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变得尤为重要,应采用更具包容性的定义和方法,以反映全球多样性和公平性。
Simon教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提倡更多地关注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并强调了全球视野的重要性。为了更全面地服务于全球的共同利益,他提倡采用一种建立在多样性之上新的全球高等教育术语。它不仅着眼于教育成果本身,还关注教育对接受国和全球社会的整体效应,以确保在国际化进程中实现真正的全球互惠互利。
Simon教授认为当前的国际化定义过于宽泛(包含了商业活动等),忽视了国际化进程中的权力动态和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没有解决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负面关系,导致了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缘政治霸权,以及一些国家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他呼吁重新思考国际化的定义,以更好地反映全球多样性和公平性,避免单一的西方中心视角。
Simon教授强调,全球高等教育的目标应是推动实现全球性的公共利益,并特别强调了科学与知识在塑造这一公共利益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他探讨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在促进国际合作和增进公共利益方面的潜力,并提倡更广泛地采纳跨学科和跨国界的协作方法。Simon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是实现全球共同目标的关键途径,知识共享和跨国合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问题等)中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最后的总结部分,Simon教授揭示了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和实践中的问题,强调了在多极化世界中重新审视和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他主张应更多地关注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公共利益的达成,并提倡采纳一种更具包容性和互联性的国际化高等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还能促进全球的知识交流和合作,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有力支持。
讲座进入尾声,彭正梅教授就文化差异与全球空间创造与Simon教授展开了交流,Simon教授谈到大学有必要推进全球空间的创造,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紧接着同学们和在座教师也提出了关于国际学生、全球共同利益、中国“天下”传统的问题,至此,本次学术讲座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活动最后,张丹副教授对Simon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欢迎Simon教授常来比较所进行学术交流,期待未来双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等相关议题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研究。至此,本次学术讲座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