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半场以主旨报告的形式进行,国内外著名专家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相关议题展开探讨。主旨报告分为三部分,分别由河南师范大学涂诗万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周勇教授主持与点评。
美国杜威学会前任会长Leonard Joseph Waks教授,分享了杜威与众不同的教师教育思想。他指出,曾经的教师教育思想是学徒制,师范生通过向老教师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杜威则主张教师教育的重心不应是向老教师学习,而是儿童研究,即师范生通过反复研究儿童,从做中学,从交流中学,从教学中学,从而逐渐成长为一名能适应和改进现代生活的教师。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前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公民教育教席教授、研究保罗·弗莱雷的著名学者Carlos Alberto Torres教授分析了弗莱雷与杜威思想的异同。他指出,弗莱雷与杜威均是持民主社会主义观点的左派学者,二人均关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反对灌输教育,反对独裁政治,然而,杜威更重视学校教育,弗莱雷则更重视社会教育。
Carlos Alberto Torres教授分享
简成熙教授分析了德国的Bildung传统、英国的理性教育概念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之间的异同,并联系中国传统的教育概念,指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彭正梅教授考察了杜威的五步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合一”和郭元祥教授的“还原式下沉”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工具-合作-交流-创造-反思性思维或实践”的“T4C”教学模式。他强调,“T4C”教学模式是通过民主的教学实践培养现代公民的民主素养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阶能力。
丁道勇副教授通过辨析不确定性情境,及对比康德和列维纳斯的思想指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并非单纯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同时也强调要培养学生面临不确定性情境时提出问题的能力。他认为从杜威对不确定性情境的强调中可看出,杜威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视角。
王占魁教授指出,杜威在其《民主与教育》一书中,分别从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的“成长”两个方面,对“教育”的概念进行了一种双边性阐释。他认为,这种双边性的教育定义方式,反映了杜威教育概念的不彻底性,与其一元论的哲学思想相比,这或许也可视为杜威在教育本质认识上的一种未完成性。
徐小雲指出,杜威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美国自身民主自由传统的产物,更是民族主义危机和国际合作等跨国问题下杜威世界主义理想的体现。然而,小共同体与大共同体间不可消解的内在矛盾又意味着,杜威的共同体理论只是他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重建的一座新型“理想国”。
赵康副教授分析了杜威教育概念中黑格尔教化哲学的传统,揭示了杜威的教育过程观、教育即生长的概念、思考教育的方式、评判教育的方法和开展教育的方式等方面,均吸收了黑格尔的教化哲学。然而,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对黑格尔教化哲学也有改造和超越。
张华教授对杜威与布鲁纳课程哲学进行比较,对观念、表现与课程展开深入研究,他考察了走向素养本位课程与教学,进而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案例提出要让学生在表现素养中发展素养的观点,最后呼吁要让学生在创造知识中获得自由。
刘良华教授分析了杜威感性的学习艺术、民主的语言艺术和主体性的思维艺术,他指出这三者构成了杜威的教育美学。
张建国副教授提出在对杜威教育概念的理解中,有功能式理解和实体式理解两种基本形式,前者视教育为环境的一种社会功能,后者将教育作为某种特定的过程、机构或行为方式来对待。杜威未能明确区分两者,不仅容易引起对相关教育论述的误解,而且由于他对教育价值至上性的坚持,致使其教育思想面临一系列内在困境。
张俊列教授从民主即交流艺术、课程即艺术作品、教学即探究艺术三个方面对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民主主义、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课程、教学等重要命题和概念进行美学阐释,揭示了杜威教育思想中的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