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讲座回顾|学习与教学,创造力与想象力

发布日期: 2024-12-16   浏览次数 10

2024124日,柏林洪堡大学普通教育学(Allgemeine Erziehungswissenschaft)讲席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德国教育学会普通教育学分会教育哲学委员会理事马尔特•布因克曼(Malte Brinkmann)于文科大楼1513开展“学习与教学,创造力与想象力(Learning and Teaching,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担任主持人,学部内外师生四十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布因克曼教授抛出一个问题:练习者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吗?在传统西方二元论思维下,创造性、想象力与艺术是无法与关注技能与实践的教育相融的。布因克曼教授将这种观点回溯至古希腊哲学和古典哲学,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区分为实践(Praxis)、创制(Poeisis)与技艺(Tehchne),这种区分将艺术性的创造与技术性的活动对立起来。



布因克曼教授指出,审美体验是具身性(embodiment)的,学生在绘画、听音乐或游戏的过程中并不仅是简单的大脑/意识活动,而是全身心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感觉(aithesis)与审美(aesthetic)、技术与创制、工艺与创造性融合在一起,主体沉浸在这个此时此刻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普列斯纳(Plessner)曾指出,通过具身的方式,人们才能够给予自己的生命一种形式并成其所是,而这种活动是永无止尽的。因此具身就是一个关乎教化(Bildung)的主题和任务。



布因克曼教授以中华传统书法练习为例,书法作为一种美学的实践,虽然需要高水准的长时间练习,但是在这种练习中书写者能够进入一种审美状态。它不仅能够锻炼练习者的书法技艺,同时能够实现精神练习(mental practising)。精神练习在主体与自我、他者和世界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形塑个体的自我形象。布因克曼教授指出,练习过程中身体和意识呈现放松与紧张的并存状态,指示出这个活动所具有的教化意义。因此练习被视为一种教化事件(Bildung Event),人在这个过程中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沉浸于当下。对过去与未来的遗忘构成了练习的时间结构——萦绕(verweilen)。它不同时间的线性隐喻,也不同于机械的循环式,在重复的练习中,新的东西得以生成。



最后,布因克曼给出总结,艺术就是一种练习,艺术创造离不开技巧的熟练;在练习的特殊时间结构中,主体能够获得审美的经验;在练习中主体能够实现自我塑造,并且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状态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位练习者都可以是艺术家。

彭正梅教授从尼采的永恒往复时间观角度与布因克曼教授展开交流,并指出具身性概念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可以将现象学式的练习概念与儒家传统的练习思想进行比较。




文:毛宵

图:邓莉 顾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