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创新”论坛探索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新方式

发布日期: 2025-10-24   浏览次数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提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支持中文国际推广、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并构建教育创新合作网络,推动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迎来两大重要机遇:一是伴随中国经济崛起与国际地位提升,全球中文学习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国际中文教育前景广阔;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中国作为东道国,其在数学与科学领域的大规模测评成就备受世界关注,也肩负着输出优质STEM教育经验的重要使命。如何将这两大看似独立却极具潜力的领域有机融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华东师范大学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创新”提出了“中文+STEM”的组合。

10月1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召开的“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创新”论坛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研究人员,区县教研、科研人员,场馆教育与科创教育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国际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校长、教师,共话STEM教育与中文教育的融合。正如论坛的两位发起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沈伟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丁安琪教授均认为我们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对话、融合,以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

论坛由三场主旨报告,三组专题对话,一场圆桌论坛所构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的江丰光教授,做了题为“STEM教育的本土实践与国际研究”的报告。江教授详细介绍了STEM教育的三大类型,包括基于教室内开展的课程、正式与非正式场馆结合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共同体项目,并分享了其团队完成的多项本土与国际STEM教育研究成果,涉及技术赋能STEM学科学习、跨学科课程开发、社会公平视角下的STEM教育等。围绕江丰光教授的报告中的“STEM学校标准”“STEM资源优化”“STEM教育生态构建”的话题,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鲍贤清副教授及华东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校长娄维义参与了对话,分享了各自在实践办学、AI赋能STEM教育、场馆合作方面的经验。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裴新宁教授则做了题为“科学教育?STEM教育?”的报告,裴教授通过对STEM及其相关概念的溯源,澄清国内对STEM教育来源的误解。同时立足于国家政策,探讨学校科学教育的定义、困境以及STEM教育对于培养AI时代智者的意义。报告结束后,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丁邦平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吕林海教授及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宋娴研究员与裴教授进行了对谈,进一步讨论了科学教育、大科学教育、STEM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来自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吴中伟教授做了题为“中文教学的目的和途径:STEM教育视角”的报告。吴教授从多学科融合视角出发,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与STEM教育理念一致,强调国际中文课程中的语言教学蕴含STEM精神。提出“中文+STEAM”/“STEAM+中文”模式。并介绍了多种教学途径,如在以形式为中心的PPP模式、在以内容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主张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以推动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报告结束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祁峰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王艳艳教授与吴教授进行了对谈,进一步探讨了“中文+STEM”的课堂创新路径,以及“用STEM教中文”和“用中文教STEM”的结合点。

至此,主旨报告、专题对话为后续的圆桌论坛奠定了多维的视角、丰富的学理。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静炜副主任亲临圆桌论坛。静主任指出,随着全球范围内中文学习需求的持续增长,作为中文母语国,中国有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中文教育支持与服务,不断提升中文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这一趋势也对高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她指出中文与STEM教育融合发展,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教育创新合作网络的关键路径,希望项目能够面向需求在落地应用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动中文国际教育和跨学科融合创新树立典范。


华东师范大学雷启立副校长代表学校感谢语合中心的信任,并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将与语合中心一起,充分发挥文理交叉的学科优势,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文+STEM”教育体系,为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话语权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后,沈伟教授汇报了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委托项目 “‘中文+STEM’教师能力框架的研发”的阶段性研究,与会专家学者、实践者均肯定了这一项目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给予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而这一能力框架将于2025年11月的“世界中文教育大会”上亮相,在世界各地学者、专家的建议中进一步完善,为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