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教育强国与高阶能力培养”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 2023-06-21   浏览次数 349

20236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教育强国与高阶能力培养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举办。

本次研讨会以“教育强国与高阶能力培养”为主题,响应将高阶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国际教育变革趋势,探讨了国际教育和中国教育变革中的高阶能力培养及其所涉及到的广泛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回应了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对教育变革提出的迫切要求。

本次会议共有13场报告,与会专家和教师围绕“国际视野下的高阶能力与强国建设”“高阶能力核心概念与培养路径”“科技发展推动高阶能力进步,教育创新与变革”“高阶能力培养与社会关系”等主题,分享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讨论。

 

开幕式大合照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致辞,上半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郑太年教授主持。

荀渊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师生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阶能力培养聚焦于教育、科技、人才,反映了教育学界对人才培养与教育强国建设之间的思考过程。教育强国和高阶能力培养这两大命题在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时代任务下得到了高度统一。荀渊表示,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从知识的逻辑,还应从人的发展的逻辑出发,从创新、批判、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荀渊教授致辞

彭正梅教授再次感谢所有嘉宾参与本次“教育强国与高阶能力的培养”研讨会,并从教育强国的角度为此次会议点题。他指出,培养创新人才是使个体获得幸福和国家可持续繁荣的前提。高阶能力培养在马克思、康德、杜威的思想成果中都揭示出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强国之路就是面向所有人培养高阶能力的征程,而当下的国际竞争正是高阶能力和具有高阶能力的人才的竞争。

 

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郑太年教授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饶从满教授作了题为“关于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的主旨报告。饶从满提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他从厘清教师教育体系和教育质量概念出发,探索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并基于产出视角、工具效能视角、效率视角、公平视角、适应视角提出要建设素养本位、融合取向、公平取向和支持教师终身发展的,且具有变革、反思性的教师教育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教授以“试论高阶能力培养中的几组关系——来自国际理解教育实验的观察和反思”为题,基于认知思维领域的代表模型和社会情感领域的代表框架,总结了“高阶能力”的概念,并探讨了高阶能力培养中知识与能力、学科与跨学科、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三组关系。滕珺指出,没有知识教学就不会有个体迅速自觉的成长,活知识就是能力。因此,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中,应当以扎实的学科学习为基础,在问题情境下自然达成跨学科应用。在这样的视野下,传统或现代的教学方法都只为“育人”服务而无高下之分,在高阶能力培养的更大背景下,真正的学习得以发生。

 

 

北京师范大学滕珺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胡国勇教授作了题为“区域与国别研究及其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的主旨报告,通过梳理我国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发展历史,结合对本土现状、问题及人才培养的思考胡国勇指出,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大国,必将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应该有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力量,区域国别研究在此意义上应当成为国家战略。因此,高校应当以为国家“养士”的情怀和担当,真正培养一批能够深入所研究国家的社会建设与生活,为祖国与学术交朋友、结人脉的“某国通”,并为这些不慕“显学”,甘于寂寞的年轻学者提供强有力的关怀和保障。

 

上海师范大学胡国勇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卜玉华教授作了题为“高阶思维如何发生?——基于课堂教学的微观视角”的主旨报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应用思维、分析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是当下教育中培养高阶思维的应有之义,并从微观视角总结了课堂教学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条件。课堂教学要提出分析类、评价类与整合类等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高阶问题,注重进行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情境想象、推断与跨情境迁移的能力,并基于课堂教学实例生动阐明了高阶思维课堂教学的推进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吴永和教授作了题为“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的主旨报告,从历史发展、学界研究及政策等视角阐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需求,提出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方向,以数字化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性重塑,并进而探索数字教育新范式,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吴永和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加仙教授在题为“教育神经科学与高阶能力的培养”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神经科学作为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打开了人脑教和学的黑箱,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金标准”,是新时代下武装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先进武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军事教育等方面都有强大推动力。通过从脑科学角度对高阶能力做出分析,周加仙认为,在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下,教育的本质就是人脑高级功能的形成时对人脑神经元的再利用,因此,高阶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将为人类的头脑带来根本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周加仙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沈伟副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社会情感类课程在中国两所幼儿园的实践”的主旨报告,从多层级、多主体分析SEL如何进入中国幼儿园以及中国的相关行动者做出了何种阐释与互动。沈伟指出,在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成为全球通行的课程背景下,研究者应当关注到中国文化中“互依型自我”的独特社会情感形态,以深度的专业参与推动全球与本土的良性互动,推动课程本土化多元互动、多线并进,将全球教育产品真正转化为契合本土需求的教育行动。

 

华东师范大学沈伟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下半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邓志伟副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邓志伟副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方案”的主旨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社会因素,即技能型社会的构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国家应当建立起技能学习的制度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的教育选择并为技能学习提供保障。同时,应当打破二元技能配置,基于劳动者充分的尊重,以技能证书而非职业证书充分认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劳动成本。

 

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作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段世飞博士作了ChatGPT浪潮下的高阶能力培养:可为、难为、何为”的主旨报告,他指出ChatGPT在实现个性化教学、高阶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技术“盲区”及引发的人工智能伦理边界问题也值得关注和思考。为促进智能技术赋能高阶能力健康发展,段世飞将ChatGPT置于伦理层面予以诠释,厘清了其在高阶能力领域的应用价值,包括提升了学生实践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认识的能动性以及强化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关于ChatGPT在高阶能力领域面临的风险,段世飞指出,要着重防范智能依赖下的浅层思考、师生交往的异化风险以及知识盲区与信息茧房。最后,段世飞阐明了ChatGPT在高阶能力领域的治理路径,应推进高阶能力理念变革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增强师生心灵沟通的力量;构建算法伦理风险全过程监管体系以及构建ChatGPT高阶能力应用的校本化风险防范体系。

 

浙江大学段世飞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卓泽林教授作了题为“香港教育的演变与未来:探索高阶能力发展的多元路径”的主旨报告,从香港教育的演变轨迹、独特优势和未来路向三个维度探究香港高阶能力培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卓泽林指出香港多元的教育理念是探索发展高阶能力的关键,并总结对香港未来高阶能力培养体系发展的展望。卓泽林提出,在未来高阶能力培养的教育改革历程中,香港有着独特的角色和使命:香港是创新教育理念与改革的领航者,扩大卓越经验外溢的示范者以及沟通内地与国际的协调者。

 

华南师范大学卓泽林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勇教授作了题为“高阶能力培养的历史社会学考察”的主旨报告。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周勇梳理了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通过对李鸿章、蔡元培、胡适等人近代经验的回顾,呈现了从“实务”到“审美”再到“新思想”的高阶能力探索之路。最终,共产党人找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真正需要的高阶能力。这段历史深深启发当代思考者继续追问引领当下时代走向未来的高阶能力。周勇指出,布鲁纳的高阶思维能力理论缘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从中提炼出了分析、综合、创造等一般意义、抽象的高阶能力思维。了解本土近代经验,有利于超越布鲁纳的理论视野与抽象概括,提炼中国社会需要、有利于民族复兴的高阶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周勇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在题为“高质量发展即高阶能力的发展”的主旨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高质量发展要求劳动的本质必须是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一观点上,马克思和杜威有着高度契合。马克思认为,劳动而非哲学沉思是人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在健康的社会中,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了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是个体自我确证的过程。杜威与此不谋而合杜威坚信生命本身就是一系列行动的尝试,而马克思所提倡的创造性劳动在阻碍、高潮和渐进的改善的过程中,正是杜威所提出的形成审美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指向了民主社会的最高目的,即“社会每个成员的完满生长”。在马克思和杜威的共同指引下,当下的教育与社会应当做出有效的政治治理与政策安排,为每个人提供各种可能性的教育,确保创造力在每一个可能的生命中生长。

 

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邓莉副教授作了题为“美国作为教育安全国家:从美苏冷战到中美竞争”的主旨报告,借助教育安全国家的分析视角,考察美国在美苏冷战和中美竞争两个时期的美国教育战略重点的异同基于对不同时期教育战略的对比,邓莉提出美国在应对大国战争时,实施不同的教育战略举措,最终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及塑造意识形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华东师范大学邓莉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邓志伟副教授主持当天下午的研讨会闭幕式,并为本次会议做了总结。邓志伟指出,本次会议既有国际视野的理论介绍,亦有历史视角的分析;既有对高阶能力的宏观层面介绍,亦有微观层面的分析;既有对高阶能力培养途径的顶层设计,亦从行动实践的角度开展研究。至此,“教育强国与高阶能力培养”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撰稿:吴月竹/孙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