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校庆学术报告回顾|教师生成性教学活动的价值分析与课程转化

发布日期: 2023-11-02   浏览次数 10

2023年10月27日上午9:00,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研究员王凯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文科大楼1513室开展了题为“教师生成性教学活动的价值分析与课程转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彭正梅教授主持。


王凯教授开场


讲座内容

01



问题背景


王凯教授在讲座中着重强调了三个问题,分别是教师的教学预设不一致的现状、新改革能够为教师群体带来新机遇,以及需要尽快将教师培养为研究者。王凯教授首先以小学语文拓展篇目《开学啦》教学为案例,分析学生在该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的认识相同或根本没有认识。由于此结果与老师的教学预设不一致,因此教师需要进行生成性教学。

随后,王凯教授从三个方面回应了对新改革带来新机遇的思考,分别是全球化的课程概念重构、应对复杂未来的课程变革、体现新能力的教师发展。


三个方面


其一,王凯教授从2019年UNESCO发布的三个文件入手,提出要实现课程的潜力,必须重新定义课程。紧接着,在概括课程概念演变的同时,王凯教授介绍了指向21世纪的全球性课程概念重建,并详细介绍了具有未来属性课程的八个新定位。

       

其二,关于教师如何应对复杂未来的课程变革,王凯老师首先介绍了课程方案、课程修订的原则,包括三大导向和九大属性;之后,王凯教授阐释了学校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学校化,提出学校的功能和定义应得到重新思考;其次,王凯教授谈到课程的纵深发展,由三级变五类,教师的生成性活动增加;学校课程体系也需要具备新属性;最后,王凯教授认为应突破既有课程的“鱼缸法则”,即孤立、割裂的环境会阻碍儿童的发展,而开放的环境促进儿童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发展的角度来开展教育,促进生成性学习。


其三,王凯教授阐明教师发展是从单原始状态转向意识觉醒,再达到课程提升阶段,因此培养新能力教师发展,应促进其在这些进程中不断从预设走向生成。


02



对于“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这一关键性问题


对于“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这一关键性问题,王凯教授指出,教师需要进行生成性教学活动,不应局限于教学,而是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进行行动研究、探究教学实践。同时,突破单学科素养也十分重要,王凯教授以语文跨学科学习为例,解读了教师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并应对学科的新内涵、回应课程的转化,理解学科、生活与情境的复杂、多元的关联,从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迈向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学习,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发展。王凯教授以一个生活化物理问题的解决和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作为两个案例,具体解释上述观念在课程转化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逻辑。


03



总结强调


最后,王凯教授强调了教师生成性教学活动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其职责需要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为了辅助老师更好地成为研究者,王凯教授指出,研究者也可以与教师成为研究共同体,这也是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老师与同学认真聆听


04



点评分享


彭正梅教授对王凯教授的分享做出了点评和分享。彭正梅教授指出,王凯教授展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范式。从中国问题和案例入手,在比较分析国际形势基础上回到中国新课标改革的探讨,体现了比较教育研究为中国发展的贡献,并且从立法、课标生成、课程转化和实践案例多个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另外,彭正梅教授结合杜威的思想和例子,分享了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和自我生成的重要性的观点。


05



互动交流


来自不同系所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王凯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包括将经典理论与教学实践案例结合的经验、进入课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方式、案例中教师的背景、教师自主性的边界、生成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等等。王凯教授给予了具体的回答和讨论,进一步解读了研究的方法和教师生成性教学的内涵、落实路径与实施现状。至此,本次学术报告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图文:史力帆 韩君灵

审稿:龚瑞

排版:马梓越